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綜藝大觀

喬雨紀實人像攝影集《鏡頭里的日子》啟示錄(下篇)

綜藝大觀 綜藝大觀 2022-06-07 15:42

聚焦開放的長鏡頭

——喬雨紀實人像攝影集《鏡頭里的日子》啟示錄(下篇)

三、漫翻詩書

圣馬可廣場上的讀書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5年通過決議,宣布每年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世界讀書日的主旨宣言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產權?!?/p>

雜貨店老板在讀書。除了讀傳統文化的書,可讀一讀西方學術史上的思想大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達·芬奇、笛卡兒、培根、牛頓、弗洛伊德、愛因斯坦、羅素......這些思想者,正是以其思想學術的廣度和深度走進了莊嚴神圣的學術大廈并成為其中堅定的基石。

書房(蘇格蘭)。不讀書的毛病值得反思。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閱讀方可增智長慧,根治模仿和拷貝的痼疾,我們再也不能妄尊自大了!讀書讀成一個什么樣的人?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一杯咖啡一本書。在買不起書的時代,到圖書館讀書是一件既快樂又嚴肅的事情......坐在露天咖啡吧的一角,手捧一本書,悠閑地看著,不時懶散地抬起手端起精致考究的咖啡杯咂一口用傳統工藝碾磨的咖啡,仰起頭漫無目的地掃一眼面前的街景與行人,又埋下頭進入書本里。較之樓宇街頭疾行的車輛,疾走的行人,以及酒巴中的喧囂和茶樓里嘈雜的推牌聲,不知要溫馨幾多......生活就像一本書,要一頁一頁地翻著,去慢慢地品味。只是書翻過去還可以重來,可是生命之頁翻過去了就現也不能回來。每個人生都是一本好書,只是,要慢慢地讀,細細地品。(喬雨)

一個人在獨處時是自由的,“慢慢地讀,細細地品”體會到自己是一個自由的個體?!吧罹拖褚槐緯?,要一頁一頁地翻著”,翻出自己的節奏,超越過去的自我,達到內心的平和,在平和中靜心聆聽心靈深處,就像鐘表的聲音能聽到它的聲響。沒有自信的孤獨,哪來從容淡定?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可成;粗茶淡飯有真味,明窗凈幾是安居。

中華大地古為“禮儀之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讀書人的理想,喬雨先生達到了這個理想。他懷著新奇和憧憬的心境走出國門,到遠方去旅行,對焦切換之間記錄著旅程,一張張的照片就是一幅幅的白描,而文字是追憶和思索。千里歸家,一邊整理著照片一邊梳理著記憶,象個秋后盤點收成的農夫。

當你翻開這本精美的人像攝影集,仿佛把你從喧囂的鬧市突然投進恬靜的大自然懷抱,又好像從烈日炎炎的夏天陡然帶入涼爽宜人的秋季……視覺與感情濃縮為書香世界,構成了喬雨攝影作品的魅力所在。喬雨先生在《愛情圣地維羅納》一文中寫道:“踏著腳下的石苔路,穿過由暗紅色大理石鋪就的“馬志尼”步行街,不遠處就是古色古香的紳士廣場和草地廣場。草地廣場是歐洲最著名的廣場之一,維城最高的建筑加德洛塔和宏大的馬費爾宮依偎在廣場四周。廣場中間散布著露天咖啡座和林立的商鋪,充滿著生活氣息仿佛千年不曾變過??Х茸郎仙罴t的桌布散發著誘惑,煮一杯濃濃的意大利咖啡閑坐一角,手捧一本懷舊小說,偶爾抬頭望望來來往往的人群從下午到黃昏。教堂,古堡,尖塔與遠處起伏的丘陵和更遠處的阿爾卑斯山交相輝映,宛如一幅意大利風景油畫?!?/p>

從古至今的讀書人,有一種不知疲倦地閱讀習慣??墒?,這些年進入“一切向錢看”的拐點。國人在拐點里迷失了方向,出現文化信仰危機。喬雨著的《悟國學論管理》問道:為什么有著千年政治智慧的民族竟在近代積貧積弱,災難深重?為什么社會精神越是高度規范人們卻越是像一盤散沙?為什么我們擁有兩萬多卷兵書,積淀了五千年謀略智慧,竟然抵擋不住幾條炮艦的沖擊?......

常聽人說“沒文化真可怕!”可怕在哪里?喬雨先生在《悟國學論管理》探討:曾經給予封建專制制度巨大精神力量的政治智慧,已經成為同樣巨大的精神包袱。在它把專制推向極致的同時,已經夯實了精神世界的壁壘。梁啟超在把先秦學派與希臘印度學派比較之后,尖銳地提出中國學術有六大缺點:一是論理思想缺乏;二是物理實學缺乏;三是無抗論別擇之風;四是門戶主奴之見太深;五是崇古保守之念太重;六是師法家數之界太嚴。前兩點阻礙了科學技術、自由貿易在中國誕生和發展。后四點扼殺了學術自由,使讀書人的思想固步自封,畫地為牢,進而阻礙了民主與科學的發展。

封閉帶來保守。20世紀30年代著名的新儒學代表人物張君勱曾痛心疾首地說:“然秦后兩千年來,其政體為君主專制,養成大多奴顏婢膝之國民。子弟受大家族之庇蔭,依賴父母,久成習慣。學術上既受文字束縛之苦,又標‘受用’‘默識’之旨,故缺少論理學之訓練,而理智極不發達。此乃吾族之受病處?!?/p>

沒有當初的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中國的成就。開放帶來碩果,《鏡頭里的日子》是改革開放的眾多碩果之一讓我們看到了過去看不到的國外鏡頭?;厥追此肌拔覀兊某舐?,來自于我們不知道我們丑陋”(柏楊《丑陋的中國人》)。柏楊分析,明代以前中國文化并非“醬缸文化”。文字獄與八股文是明王朝使中國文化淤塞成為“醬缸”的兩個工具。文字獄是外在的威嚇,而八股文是內在的引誘,將讀書人拖拉進官場,做官成為人生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而讀書人進入官場之后,就與民間成為對立狀態。人性尊嚴在官場中被嚴重歪曲,這正是醬缸文化的特征之一。

開放帶來進步。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國人增長了膽識,抓住了富強的時機。李克強總理說:中國40年來有目共睹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和開放是密不可分的。開放推動了改革,促進了發展??梢哉f中國人民從開放當中得到了甜頭。

《鏡頭里的日子》啟示:今天,我們在經歷無數挫敗后,終于走到了成功的前沿,那就是繼續改革開放!開放!開放??!開放?。?!對外開放的大門,決不會也不能關上!

四、日子系列

牽引生活與牽引未來。

奔放的英格蘭女孩?!皻g樂是一種寬容,歡樂是一種風度,歡樂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思考?!保滤{)。微笑起來吧,別讓自己的人生輸給了心情。人生短短幾十年,而你每一天的生活狀態就組成了你的整個人生。不要讓壞情緒影響了你的人生。

問侯。獨特的鑒賞視角,樂觀的生活態度,至誠至善的真情,觸動讀者心底柔嫩的角落,體會輕易體會不到的感動。

去教堂。

教堂總是溫暖的?!叭藗儜摫M可能地把旅程做得充實豐滿、色彩斑斕一些,等到達終點盤點的時候能夠說:不虛此行?!保▎逃辏?/p>

“在法國南部,風景如畫,田疇似錦,千里田園一望無垠。紫色的薰衣草,玫瑰色的葡萄交替出現。遠處,巍峨的古堡在夕陽的映襯下如夢如幻。耳畔,教堂鐘聲從中世紀傳來。......夜幕降臨,全家一起看場戲,吃頓豐富的晚飯。與碰到的鄰里熱情地寒暄著,閑情悠悠,其樂融融。......遇到結婚生子就是天大的事情,起起落落一季的夏天就會在歡樂中慢慢地過去......”——這是《鏡頭里的日子》日子系列的開篇語,喬雨先生描繪的這個場景應該是工業革命前的日子。喬雨先生寫道:“日子似行云流水,永不停歇。朝花夕拾之間,知足就是幸福。知足并不是不思進取,安于現狀,而是讓人把節奏慢下來,去感悟和體會那些已然擁有的快樂與幸福時光?!?/p>

每日下工后,若能有片段小憩,靜下心來觀云聽雨,笑迎春耘、夏薅、秋收、冬藏,那種豁達瀟灑便會閃爍出來,視浮名如空中的云煙,待錢物清晨的薄霧,由此獲得寧靜與祥和。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大家順其自然的天性而動,都是美的姿態的所有者,都是可以禮贊的。喬雨向往的生活是:從今以后的日子,“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大自然是喬雨人像攝影的源泉,他通過選擇恰當的情節和合適的攝影語言,表現異域的原野風情。在明快的光線中,幾條小船靜靜地泊在海邊,蔚藍色的大海在畫面中無限地延伸……無不透露著他對自然界的柔情和熾愛,令人產生平靜的愉悅。

喬雨攝影作品的切入點往往是古老的街道,滄桑的建筑,有一種很強的穿透力,將人的思緒拋向悠遠悠長的過去時空。如羅馬的廢墟,法國的古堡和印尼的神廟。而對人物的捕捉卻注重瞬間的神采和真情的流露,如意大利父女深情的對視,尼斯海濱老夫婦牽手漫步等等。

喬雨的創作不是簡單的紀錄,而是在選擇、提煉的基礎上,用獨特的攝影語言將其藝術地表現出來。一景一物,凝聚著對自然和人文的思考,對美的一往深情,對生活的感悟。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高帆先生,在喬雨另一本攝影集《天涯只履》中評價:“作者將感情投入到城市的每一個細節,喧鬧的街頭、林蔭下的小憩、忙碌的人群、街景雕塑……每一幅作品中都是那么地自然、和諧,而讓讀者感受到的是,在這些表現細節的畫面中,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生活。特別是對不同城市的人物拍攝,從獨特的視角反映了都市風情,好萊塢小丑的夸張、日本老人的沉靜、泰國少女的活潑,在他的作品中活靈活現,而那幅紐約流浪漢,以簡潔的構圖,明快的線條,勾勒出都市的另一面?!?/p>

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美,是喬雨所追求的境界。誠如俄羅斯作家契訶夫說,“置身自然,人的一切都應該是干凈的,無論是面孔、衣裳,還是心靈和思想?!备蓛艟褪且环N美好。追求美好的境界。人像攝影集中的日子系列用鏡頭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社會、對生命,對自然的看法。他的作品是自己親身經歷的,讀者閱讀了他的人像攝影集,有一種通透,灑脫,坦蕩之感。柏林墻倒了,成為了歷史,穿墻而出跨越疆界,相交相融將成為可能?!剁R頭里的日子》出版,豐富了對外開放的內涵,對于以后的經貿合作、人文交流,互利合作格局有借鑒意義。

五、脈脈親情

周末一家人。

父親的肩頭。

相互見證。

慈悲的心。歐洲,街頭長椅上,秋風蕭瑟,一位年長的旅行者手拿干癟的面包,深情地望著面前孤獨的鴨子,不時與鴨子分享已經不多的面包。旅行包放在身邊,是歸來,亦或是啟程?

分享的是親情。

忠誠的朋友。

喬雨在《鏡頭里的日子》.跋寫道:

在150年前,有一個英國年輕人約翰·湯姆森,帶著新發明的照相機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他此行的目的就是用鏡頭如實地記錄中國的城市、鄉村、山川、河流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他雇了八個人扛著笨重的木質照相機和器材行走在中國的城市與鄉間,在中國行走了三年,拍攝了三年。三年以后,他帶著1200張攝影作品回到了倫敦,然后出了一本轟動世界的攝影集——《中國與中國人》。他后來被西方譽為紀實攝影之父。

自那以后一百多年,有無數的英國人、歐洲人因為看了他的作品而了解中國。還有很多人因為看了他的作品而決定去了遙遠的中國??梢哉f這個人是中英攝影交流的先行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在約翰·湯姆森離開中國150年后的2017年夏天,在中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45周年之際,我帶著我的攝影作品來到倫敦,來到約翰·湯姆森的故鄉舉辦《行走中國》攝影展。我就是想通過自己的攝影作品來向約翰·湯姆森,向所有為中英文化交流,為中英世代友好作出貢獻的人們致敬。

“鏡頭里的日子”的視角對準普普通通的人群,真實反映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百態人生。走出了中國,走向了開放的世界,不僅僅是器物層面上的學習,更重要是文化價值、人生信仰等“文明”上的參考與融匯,從而化解“文明的沖突”,力爭從“戰略競爭對手”轉化為“戰略合作伙伴”,這需要改變慣性思維,從虛擬的“清明上河圖”走出來。從“鏡頭里的日子”中看出,作者已經走了出來。作者在在張揚域外人類文明精華的同時,不忘對自己民族歷史和文明進行反思。如在《通往天堂的巴厘島》中面對浩瀚的大海發出的感嘆:

聽聽吧,這海浪。那是身高九萬里的盤古滾滾血液匯集而成的大海啊,動脈與靜脈黃河與長江,是盤古心脈的搏動。聽吧,驚滔拍岸、卷起千堆雪,浪花淘盡多少英雄。曾經,洶涌澎湃的大海鎮住了孟德,嚇退了甘英,顛覆了忽必烈九千戰艦;九千戰船竟抵不住大唐和尚的一葉孤帆。聽聽這海浪。在陳天華投海的十年前,黃海海面上艦炮隆隆,掀起波浪滔滔,而正是這巨浪,將這條斑駁蒼涼的帝國之舟沒頂。其實,真正淹沒帝國的不是海水,而是公車上書的熱血青年的淚水與他們流淌在菜市口的血水。多少黃色子孫的藍色強國夢!這海浪。

國人不能沉溺于所謂的傳統,因為這是一種還沒有經過現代文明理性過濾的舊傳統,如同作者面對浩瀚的大海發出的感嘆,產生的反思,如何重塑現代公民意識與文明行為。這種感嘆與反思,早在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新文化派、東南派,都有為沉疴之國“開藥方”的反思,愛國執忱來自顧亭林等人的經世救國之風。

顯然,這是是一個艱難的文明轉型,這樣一個文明轉型迄今已兩百年了,挫折多,坎坷多,失敗多,康有為的改良失敗了,洋務運動失敗了,孫中山的革命失敗了,后來的“新生活運動”以及“文革”的試驗也失敗了……今天,文明轉型進入到難產時期,風波頻生,充滿艱難!黃仁宇先生在《萬歷十五年》展現了一個龐大帝國,始終無法突破制度桎梏而帶來死亡后果。也讓人想到舊傳統到這個時期,已然淪為一架高速墜落的電梯。邁向新的現代文明,要做的事就是另辟新徑,突破黃炎培所說的“歷史周期律。黃仁宇先生指的“中西文明融合”,是當今大事,改革開放是當今大事。

《鏡頭里的日子》給我的反思是,國人在今后的開放中需要跨過三道坎。第一道坎:拋棄認知上的狂妄自大,客觀理性對待傳統文化,將傳統轉化為現代。第二道坎:尊重個人選擇的權利,寬松人文環境,完善市場競爭規則。制度可以遏制人性的陰暗,市場沒有競爭與規則,假冒偽劣就會流毒人間。第三道坎: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擁抱現代文明,跳出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的桎梏,是為當今之急需。

《鏡頭里的日子》是一扇開放的窗口,在突破一道又一道“坎”中,為突破自我,為文明生活打開了一扇窗。而出路則是中西文明融合,即傳統中華文明與發達國家科技文明、市場文明、法治文明的全面融合,進而形成新中華文明。

《鏡頭里的日子》走向世界、走向未來、走向和解!重新審視幾十年來的慣常行為,重新發掘傳統文化的精髓,回歸人性人道人情,做自己心靈和思想的主人,重建一個互相關愛的正常的社會。

放眼五洲天地寬,開放窗口立標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準確把握國家前途與命運,沖破“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李克強總理說:“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如果說中國的開放有新變化的話,那就是門會越開越大,中國經濟已經深度地融入了世界經濟,關上門等于擋住了我們自己的路?!弊鎳拿魈炀烤乖鯓?,是由每一個人現在的認知和行為來塑造的。認清現實,才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合理的選擇。固守乃愚,變通方強?!剁R頭里的日子》讓我走向蔚藍色的海洋,如同自由的飛鳥在藍天下飛翔。沐浴著早春天的霞光,背起遠行的行囊,揚帆再啟航。

明月醉荷花,大漠收殘陽;開放時代,中國希望!

2022年5月26日、二稿于北京延慶溫泉西里

注:《鏡頭里的日子——喬雨紀實人像攝影集》載入《媯川文集》北京出版社、2022年1月版。

本文評論者簡介:石中元、北京作家,出版高級編輯。著有散文隨筆集《來自地球村的報告》(青島出版社.1995年8月版)、《我們的未來與人類的世界化──話說全球意識》(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版)。20世紀80年代的《青年文摘》、《新華文摘》轉載過他撰寫的“十談現代文明病”、“人類回到了半健康時代”等隨筆文章。


相關推薦